政策库
政策详情

​苏州工业园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苏园管〔2023〕57号
级别:工业园区状态: 有效
分类:科技创新政策,其他
支持方式:其他
支持产业:所有产业
发文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管理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精神及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认真落实《苏州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文件要求,加快园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网联),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牵引,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抓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数字园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 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园区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明显提升,新模式、新业态广泛推广,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规上工业企业普遍达到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水平,保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高质量全覆盖,高水平建成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工业转型示范园区。到2026年,园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0万元/人,规上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均超过80%。累计创建全球“灯塔工厂”6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家、5G工厂3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00个;培育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优秀服务商300家以上;培育工业大数据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20家;帮助3500家中小微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建成8000个5G基站、150个制造业企业5G专网,算力规模超800PFLOPS。


        三、 实施路径

        围绕中小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园、产业链供应链四个维度,“点、线、面”协同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力争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化创新、产业园网络化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提升的生态体系。

        (一)加快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以苏州市创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梳理行业共性和企业个性需求,支持数字化服务商为被改造企业提供诊断、咨询等服务,开发集成“小快轻准”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品。促进企业全要素、全过程的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全面优化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二)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集成应用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对照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建设灯塔工厂、智能工厂,打造技术实力强、业务模式优、管理理念新、质量效益好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支持骨干企业围绕工厂、车间、产线等生产单元,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改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业务创新,有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三)强化产业园整体赋能升级。鼓励电信运营商围绕产业园部署独立专网、混合专网,加快金光产业园、阳澄数谷、2.5产业园等5G专网建设,大力推动5G轻量化技术研发,促进5G应用持续降成本、上规模,力争打造一批产业园示范样板。支持平台企业、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组建联合体,为产业园企业提供集采统销、共享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促进数据互通、业务互联,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

        (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聚焦“2+3”特色产业体系,围绕链主企业开展产业链协同试点行动,鼓励链主企业通过产业纽带、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开放应用场景和技术扩散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围绕区域协同打造智慧供应链解决方案,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横向整合能力,使用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方式,实现供应链信息同步共享、业务动态协同和风险有效预警,提升企业市场响应能力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


        四、 具体举措

        围绕制造业转型提升、服务商供给深化、新技术融合发展、全要素支撑赋能四大工程,实施十二条具体举措,全链条、全方位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

        (一) 制造业转型提升专项工程

        1. 开展数字化能力评估诊断。依据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成效四大方面,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能力评估,赋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照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标准(CMMM)、国际工业智能指数(SIRI)等标准,围绕灯塔工厂、智能工厂、示范车间、精益运营等方面开展诊断咨询服务,推动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持续增强。到2026年,累计帮助3500家中小微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辅导300家规上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国际工业智能指数评估。(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2. 分级分类引导企业转型。根据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围绕流程化管理、数字化改造、网络化集成、智能化生产、产业链创新五个维度,将工业企业分级分类培育。对于评级较低的企业,通过鼓励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用“小快轻准”的数字化服务和产品等方式,推动企业向流程化管理、数字化改造迈进。对于评级较高的企业,通过举办行业专场供需对接会、标杆工厂学习研讨会等方式,推动企业向网络化集成、智能化生产迈进。到2026年,规上工业企业普遍达到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水平,动态保持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高质量全覆盖。(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3. 推动示范企业标杆引领。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上下游各环节数据贯通,以协同效应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整体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围绕强基础、建平台、延链条开展集成应用创新,积极争创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等重磅荣誉。鼓励规上企业充分运用云计算、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全面加快建设省、市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聚焦设计研发、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等重点场景,鼓励企业以场景建设带动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到2026年,累计创建全球“灯塔工厂”6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00个,工信部45大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在园区制造业企业中全面覆盖。(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二)服务商供给深化专项工程

        4. 培育本土领军服务商。坚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并行推进,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拓展增值和利润空间。推动标杆企业设立专门部门或独立企业,对外提供智能制造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分类别、分领域、分行业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每年更新发布园区分场景智能制造服务商名录,促进供需双方有效对接。面向重点行业领域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建设需求,开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加强工业大数据服务商培育力度,为工业企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加工处理、流通交易、委托代理、共享利用等服务。到2026年,累计培育制造业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5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优秀服务商300家,工业大数据服务商和第三方服务机构20家。(责任单位:经发委、市场监管局、各功能区)

        5. 发展智能硬件及装备。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国家及省、市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成套装备。强化高端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提升以智能检测装备为引领的创新产品供给水平,引导装备产业向仿生感知、微纳米、人机交互等高端领域延伸,加快集成化装备、机器人及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推广应用。每年认定一批园区级首台(套)重大装备,申报一批省、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到2026年,新增园区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50个。(责任单位:经发委、科创委)

        6. 推动工业软件创新应用。以工业软件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组织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攻关,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软件创新应用研究院,巩固提升CAE、CAD、CAM等研发设计类软件优势,做大做强MES、SCADA等生产控制类软件规模,打造一批重大创新产品,突破一批“卡脖子”领域技术难题,建立覆盖制造业端到端、全链条应用的工业软件服务能力,推动国产工业软件试点示范。到2026年,新增工业软件领域创新应用研究院1家、市级及以上工业软件企业技术中心5家、工业软件融合创新产品10个。(责任单位:科创委、经发委)

        (三)新技术融合发展专项工程

        7. 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头部企业和平台依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加快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争创国家级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推进5G网络在产业园的深度覆盖,强化产业园网络协同能力。开展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5G工厂建设,推进5G在生产辅助环节的规模化部署和核心环节的深层次拓展。围绕重点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行、检测监测、仓储物流、运营管理等环节,推广“5G+工业互联网”二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加速标识规模应用推广。到2026年,累计建设5G工厂3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30个、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企业100家、星级上云企业1000家,成功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8. 强化新技术融合应用。深化通用人工智能、工业元宇宙、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应用。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研发垂直领域应用的行业大模型,加快应用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优化。探索建设园区制造业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制造业企业使用大模型的门槛,为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提供更先进的技术供给服务。发挥江苏省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试验区优势,深化“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设,打造完备的技术成果转化、公共服务支撑与行业应用集聚能力。到2026年,各类新兴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责任单位:经发委、科创委)

        9. 完善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基站建设,推进5G、边缘计算、算力网络、时间敏感网络(TSN)、先进物理层(APL)、无源光网络(PON)、IPv6等技术改造升级工业企业内外网络,促进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融合。围绕2.5产业园、阳澄数谷等产业载体,因地制宜建设产业园边缘云,向企业提供“一站式”云服务。建设园区算力调度平台,对园区算力资源进行统一监控、管理、调配和运营。到2026年,累计建设8000个5G基站、150个制造业5G专网;建成算力基础设施规模超800PFLOPS,园区算力调度平台统筹智算算力超1000PFLOPS。(责任单位:经发委、科技公司、新建元数科)

        (四)全要素支撑赋能专项工程

        10. 做优智能制造伙伴计划。进一步优化园区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持续完善政策宣贯、场景开放、供需对接、人才培训、深度诊断、金融支持六大服务内容。组建园区制造业企业首席数据官联盟,鼓励首席数据官加强数字化思维,充分挖掘企业内外部数据价值,用数字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支持电信运营商、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伙伴团体深入产业园载体,打造产业园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示范标杆。持续做优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合作发展——智改数转网联走出去系列活动,输出伙伴计划经验理念,赋能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制造业企业首席数据官联盟常态化运营,联盟企业数超1000家,每年举办伙伴计划各类生态活动超100场。(责任单位:经发委、各功能区)

        11. 构建工业信息安全体系。健全网络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信息共享、应急处置和数据保护等制度机制,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工业数据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等全流程安全防护。加快安全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培育本土工业信息安全企业、服务机构和安全防护星级企业。到2026年,累计培育工业信息安全防护星级企业30家。(责任单位:经发委)

        12. 加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深化与苏州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强制造业与数字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开展数字技能类职业评价,引导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联合新加坡国际工业转型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举办国际工业智能指数评估师、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师人才培训活动,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智能制造人才集聚高地。到2026年,新增培养国际工业智能指数评估师、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师300人,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2000人。(责任单位:经发委、人社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全面推进数字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园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发挥高水平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智力支撑作用,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提供指导。各有关部门、功能区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园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二)加大政策支持。不断优化智改数转网联政策措施,发挥好贷款贴息、免费诊断、示范奖励等各项惠企政策作用,拓展智能制造专项贷贴息奖励覆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投贷联动,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加大对中小企业设备更新放贷力度,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车间。鼓励企业运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实施改造。积极帮助企业对上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构建多层次、宽领域政策支持体系。

        (三)营造浓厚氛围。依托行业协会和联盟,搭建交流协作平台,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供需对接、标准研制等各类活动。定期选树一批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典型案例,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智改数转网联的浓厚氛围。

政策图解
延伸阅读
根据标签自动聚合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