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库
政策详情

苏州市吴江区关于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吴文产办〔2022〕2号
级别:吴江区状态: 有效
分类:其他政策,其他
支持方式:其他
支持产业:文体旅
发文单位:吴江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在扩内需、稳就业、促民生等方面的作用,着力构建具有吴江地域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根据《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苏文旅发〔2020)117号)、《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南(试行)》(苏文旅发〔2021)71号)、《苏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苏委办发〔2021)54号)相关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及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向好”工作总基调,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融合发展,凝练特色品牌,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和凝心聚力作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坚持改革创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与时俱进推动理念思路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产品业态创新、机制模式创新,展现更多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成果,充分释放文旅生产力。

        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激发新动能、开辟新空间、塑造新优势。

坚持科技赋能。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机遇,全面推进现代科技深度融入文旅领域,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旅游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机遇,围绕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着力抓好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江南文化展现时代感,全力打造“江南文化新空间”,2022年完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创成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重点任务

        (一)彰显文旅资源禀赋,健全文旅服务要素

        1.厚植人文优势,传播江南文化。深度挖掘古镇、江村、丝绸、大运河、太湖溇港等特色文化资源,活态利用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江南文化核心内涵;组织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将非遗展示、民俗节庆等融入景区,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组织开展文旅资源普查,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通过文化策划、设计,以“微改造”方式有机融入现有旅游产品,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2.厚植创新生态,做强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倍增,完善区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文旅企业加大扶持引导;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孵化一批中小微文旅企业,培养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推动规上文旅企业高质量发展。

        3.厚植为民情怀,打造服务样本。进一步优化吴江四级旅游服务体系,由吴江牵头研究制定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在吴江率先设立(增挂)示范区旅游服务中心,搭建区域旅游信息服务共享平台,逐步构建示范区完善的咨询层级、高效的智慧服务、便捷的集散体系,实现区域无障碍旅游,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文旅产业和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培育文旅融合业态,提升文旅产业能级

        4.聚焦文化引领,打造特色文化空间。推进文化演艺进景区,依托同里退思园、苏州湾大剧院等文旅场馆,实现高品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有代表性江南文化主题演艺节目,推出一批沉浸式文化空间;高水平运营苏州湾文化中心,加强“江南小剧场”等各类剧院剧场建设,积极融入“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打造计划,推进文化场馆改造升级,重点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场所等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打造江南文化新空间。

        5.聚焦量质双增,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全力推进东太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水平建设苏州湾艺术湾区、黎里国际生态文旅示范区、盛泽“SERES”文旅产业园、江村农文旅综合提升、融创桃源生态文旅度假区、震泽镇水乡再塑和古镇保护、平望·四河汇集等重点文旅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运营,串珠成链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带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蓬勃发展。

        6.聚焦多产融合,培育文旅融合业态。推动文化、教育、体育、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工业、文旅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融合业态产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围绕文旅产品创新、消费场景和体验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维度,加大应用型技术研发力度,创新开展数字化、沉浸式、互动性等“科技+”文旅融合应用场景设计,培育1-2个科技赋能文旅新业态市场品牌。

        (三)增强运营管理水平,强化文旅治理能力

        7.有效实施监管,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进一步健全文旅行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正、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文旅市场消费环境。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对文旅行业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文艺演出、展览展示、会展节庆活动等内容严格把关,打造优质文旅产业生态,有效预防意识形态等事故发生。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发展。整合区域文旅资源,形成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各司其职、资源互补,共同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建设的发展格局。

        8.推进智慧旅游,培育文旅发展“新场景”。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加快推进旅游大数据中心的功能升级,持续优化“指游吴江”总入口平台功能。推动主要景区实现智慧管理,持续推进全区4A级以上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实现旅游景区分时预约全覆盖,持续扩容旅游景区景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文旅线上线下资源,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丰富智慧旅游产品供给,拓展智慧旅游场景应用,促进旅游装备技术提升,打造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

        (四)创新文旅融合示范,提高文旅产业效益

        9.激活“江村经济”,擦亮乡村振兴品牌。围绕“江村”乡村振兴品牌,充分利用吴江优越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农事等乡村文旅体验活动,积极培育共享农庄,连片打造“魅力大运河”和“美丽湖泊群”吴江特色田园乡村组团,建设一批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最美乡村,展现“新鱼米之乡”现代风貌。积极推动长漾国际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区建设,做好道路标识导引体系,提升新时代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和文旅企业有序开发乡村旅游,以旅游业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力争创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新增2-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10.促进“区域经济”,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绿色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和如通苏湖、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建设,加快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推动苏州南站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苏州湾隧道建设,推进东环南延、江陵路、苏同黎等城市路网快速化改造,加快建设松陵大道旅游集散交通枢纽,提升跨省旅游公交、智轨电车等交通便捷度,打造高效旅游交通体系。

        11.繁荣“夜间经济”,释放城市发展活力。深化夜经济品牌活动和项目,开展夜游提升工程,开发夜间演艺项目,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白+黑”式可持续发展,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夜间消费需求。打造江南丝绸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品牌,开展文旅消费活动,推进同里古镇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夜间特色商圈,打造一批高品位休闲文旅消费街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管理体制,统筹部署协调,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和推进步骤,及时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实施意见有序推进、落地见效,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二)完善考核体系。根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现有考核体系基础上细化任务,明确指标,强化考核。制定文旅产业项目投资、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规上文旅企业数量等增长指标,完善考核加分评价标准,确保工作实效。

        (三)加强人才保障。加大文艺名家、非遗人才、大师工作室、文旅创业团队、文旅产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文艺名家、非遗人才、旅游创业团队等来吴江创业给予相应扶持和保障。提档升级文旅产业人才政策,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探索柔性引才新举措。不断强化人才引力,加快引进培育一支适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梯队。

        (四)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财政对文旅产业相关领域、行业资金投入,积极向上争取文旅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投资;精准施策,突出政策扶持的针对性,确保资金、土地、设施等政策向文旅产业倾斜;加强对省、市、区文体旅重点项目和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和支持力度,全力做好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建成、早见效;持续更新、充实储备项目,重点挖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项目,为我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五)强化宣传推广。加大文旅产业宣传营销,大力推广富有江南文化内涵的文旅产品,组织制作文化旅游专题宣传片,在各类平台媒体播放推广;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资源,组织开展旅游推广活动,提升区域文旅品牌知名度,持续塑造、传播江南文化新空间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