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库
政策详情

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苏创新集群办〔2022〕12号
级别:苏州市级状态: 有效
分类:产业扶持政策,人工智能产业
支持方式:其他
支持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文单位: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为贯彻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总体要求,落实《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苏府办〔2022〕122号)、《苏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苏府办〔2021〕84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把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及城市创新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论述。抢抓人工智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坚持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核心主线,加快推进苏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赋能苏州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示范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树立苏州样本。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全国领先的产业发展集聚地、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成为标杆示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产业创新集群规模稳步增长。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培育人工智能领域上市企业及独角兽企业超25家,培育“头雁”企业超10家、超五十亿级企业5家、超十亿级企业20家。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部分细分领域全国领先,力争建成1-2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新增建成5家科研载体及创新应用中心;累计推动20个项目入围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挂帅”、认定5个省级人工智能首版次软件、实施20个人工智能领域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内涵不断深化,在制造、医疗、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形成应用示范效应。累计认定120个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产业多元发展生态加速完善。围绕网络基础设施布局、超级计算能力提升和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加快构建开放自主可控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持续提升智博会等活动影响力,不断完善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多领域协同推进,构建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协同的产业发展生态。

        二主要任务

        围绕国家、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部署,聚焦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全产业链,聚力加快技术突破、强化创新集群、加强场景应用、构建发展生态,实施“九大行动”,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一)龙头企业引育壮大行动

        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场景等各类要素开放融通的创新生态,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以上市企业、独角兽、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一流人工智能企业矩阵。加大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招引力度,支持在苏落地总部机构或拓展新兴业务;加快推进已落地的外引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实现“招引一个、整合一串、形成一片”的带动效应。支持本土高成长潜力企业加快向人工智能行业龙头演进,对于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强化投融资、研发、市场等政策的集成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落地能力,力争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独角兽、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融资上市,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1 龙头企业引育重点工作

        1.推进精准招商服务。编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招商指引,辅助板块进行精准招商。抢抓微软、百度、华为、腾讯等国内外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多领域跨界渗透机遇,积极争取其人工智能相关创新机构落户苏州,加快推进已落地外引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及项目产业化。

        2.打造创新企业矩阵。开展苏州市专精特新、独角兽培育企业、瞪羚企业等入库工作,优化企业创新梯队,建立多层次创新培育体系,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高成长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3.持续避选头雁企业。依据数字产业化发展“头雁”企业评估规范持续开展“头雁”企业及“头雁”培育企业评选工作,优先选择产业链独角兽、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及苗圃培育企业。对入围企业,优先对上推荐争取国家、省各类政策扶持。

        4.推进企业融资上市。动态挖掘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纳入上市培育系统,辅导支持已备案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加速完成上市程序,引导苏州各类基金加大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融资,集聚社会资源,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二)核心技术攻关哭破行动

        加强基础理论及共性技术研究,突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模型、数据标准、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人机交互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的共性技术研发和供给体系。依托在苏各类大院大所、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语音识别、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支持在苏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加强人工智能标准研究及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推动建立苏州市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库和供给能力库,主动对接参与国家、省各类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科技创新项目在苏州布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2 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工作

        1.加速形成科研成果。围绕人工智能发展需求,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着力点,探索布局前沿技术方向和应用领域,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聚焦现有优势领域,构建创新体系,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

        2.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梳理建立、定期更新苏州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储备库和供给能力库,加强技术交流对接,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创项目;市级层面每年度组织实施一批人工智能技术攻关项目,并予以政策支持。

        3.创新任务揭榜挂帅。支持重点科创企业积极参与申报工信部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工作等国家和省级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攻关,加大对上争取,力争更多苏州项目入围揭榜榜单。

        4.认定首版次软件。鼓励企业加强人工智能软件研发应用,加快开发人工智能系统软件,积极申报江苏省重点领域首版次软件产品。落实政策奖补,优先推荐首版次软件纳入省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强化首版次软件的应用推广。

        5.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方向、标准制定的流程,支持重点企业和行业组织主导或参与标准研制、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促进标准创新和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发挥标准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行动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战略,持续扩展与科研机构、高校、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院所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企业应用中心”的创新载体框架,筑牢产业发展科研软实力。统筹资源禀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开源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鼓励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及产业化功能性平台,促进技术转化和行业应用,鼓励龙头企业以产业赋能和集成应用为导向,积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中心;着力加快建设运营已筹备在建的科创载体,推动现有科创载体运营体系智能升级,提升科创载体产业牵引及生态赋能效能,更好提供技术支撑及赋能试验。(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3 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工作

        1.布局重点科创载体。依托在苏高校和龙头企业,聚焦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力争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苏州人工智能科研载体能级。

        2.建设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思必驰加快建设科技部“语言计算”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聚焦语言计算领域,突破跨媒体语言计算关键技术发挥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以产业应用为导向的多层次一站式开放技术赋能,持续输出人工智能核心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

        3.加快建设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苏州三期项目。加速苏州微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架构设计、自然语言处理、移动互联体验、人工智能硬件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产品研发,依托已落地的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器,吸引更多科技创新企业落户园区。

        4.加快建设“IT+BT”融合创新中心。重点引进和孵化人工智能与药物发现结合的技术团队和项目,以及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团队等,促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5.加快建设科沃斯机器人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多智慧场景科创中心支撑新品类服务机器人产品的创新研制工作,探索除室内清洁以外更多的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力争打造扫地机器人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规模品类增长点。

        6.加快建设百度“AI+工业互联网”基地。基于百度 AI 技术优势,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创新孵化平台的建设,带动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升级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中心及创新示范中心,加快集聚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

        7.加快建设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集聚吸引腾讯生态圈企业加速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传统产业的场景应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新经济发展。

        8.推进载体协作提升。引导现有科创载体建立协作机制,推动沪苏人工智能(昆山)创新应用中心、华为 (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上海交大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科创载体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浓度,更好发挥赋能引领作用。

        (四)应用场景融合拓展行动

        坚持以应用场景开放为牵引,以赋能和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依托苏州经济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等发展优势,结合各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工作,不断挖掘有深度、有广度、可复制的应用场景;支持优势区域率先发布人工智能场景应用需求清单,广泛征集应用需求解决方案,逐步实现全市范围内“AI+”一二三产业全覆盖。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的实际应用及复制推广,以点带面强化示范引领行业应用,形成以应用促产业、以产业带应用的发展模式,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教育等方面打造苏州样板,加快推进省车联网先导区、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在元宇宙、数字享生等场景中的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卫健委、市交通局、市金融监管局、苏州银保监分局、人行苏州中支、市教育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4 应用场景拓展重点工作

        1.AI+制造融合应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机器人分流分拣、物料搬运、智能立体仓储等智能场景,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打造智能车间、黑灯工厂,全面提升整体智能制造水平。

        2.AI+医疗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医用机器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疗设备管理、智慧医院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场景。推动人机协同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外科骨骼智能康复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物研发、远程会诊、远程检验等新型智慧医疗服务。

        3.AI+交通融合应用。优先探索自动驾驶和智能航运技术在园区内运输、摆渡接驳、智能配送、货车编队行驶、港区集装箱运输、港区智能作业、船舶自主航行等方面的智能应用场景。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资源分配、车辆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便捷停车等场景应用。加快车联网的道路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4.AI+金融融合应用。加强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智慧预测、智慧决策、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支持金融企业围绕场景、技术、数据等核心要素,建设智慧金融应用创新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业智能征信等智能场景,对各种金融风险、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

        5.AI+教育融合应用。积极探索在线课堂、虚拟课堂、虚拟仿真实训.虚拟教研室、新型教材、教学资源建设、智慧校园等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学场景多元化建设,深化智慧学校建设,扩大智慧课堂覆盖范围;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教与学全过程提供多种智能化场景支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6.强化产业供需对接。支持在苏机构建设运营需求发布、解决方案发布及供需信息匹配对接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强线上供需对接。开展线下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应用场景建设单位深入合作提升苏州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智能产品的本地化应用水平。

        7.遂选应用示范项目。支持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每年度在全市范围内遂选 20 个左右苏州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发布示范应用案例集,通过政策支持加速典型应用场景的实际应用及复制推广。


        (五)全产业链协同提升行动

        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创新联动,支持下辖十大板块结合资源禀赋,加强产业链细分领域特色发展,构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工业园区作为核心区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领域;张家港市在智能机器人、智能软件等领域;常熟市在智能座舱、智能装备等领域;太仓市在智慧城市软件开发、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领域;昆山市在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超算中心等领域;吴江区在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吴中区在智能服务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相城区在智能驾驶、智慧金融等领域;姑苏区在智能交通、智慧文创等领域;高新区在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机器视觉等领域加快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强化软硬一体化发展,产业链基础层着力布局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强人工智能框架软件研发应用;技术层更多关注原创性的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夯实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应用层深化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运用,积极打造以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机器人等为特色的人工智能重点领域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5 全产业链提升重点工作

        1.布局产业链基础层。智能芯片与系统领域布局研发面向终端应用的自主可控专业定制化智能芯片 (ASIC),突破深度学习引擎、超低单片功耗、多模型适配等关键技术,推动芯片设计与算法创新优化,推进无人驾驶、语言识别、视频监控等专用芯片研发和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计算芯片、忆阻器器件、神经网络处理器、光芯片等技术研发。智能传感领域支持微机电系统(MEMS)、高性能光纤、毫米波智能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技术研发,面向市场前景广阔的汽车交通、智能家居、医学医疗、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发展车载传感器、激光雷达、工业传感器、定位传感器无线医疗传感器等应用产品。

        2.创新产业链技术层。重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围绕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脑机接口、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加强应用算法研发,实施开源开放、共建共享创新路径带领中小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创新能力。

        3.做强产业链应用层。智能制造产业领域重点推进智能自动化产线协作机器人、视觉检测设备、智能仓储物流等应用产品及解决方案,打造制造业转型新引擎。智慧医疗产业领域重点推动智能医疗器械、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生物计算、药物辅助研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赋能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快速发展。智能交通产业领域大力发展 L4 级自动驾驶、智能感知系统、高精地图及定位、激光雷达和高清摄像头等产业,加深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领域着力发展基于图像识别、度学习、多传感融合、环境深度感知等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家庭生活、协作生产、安防物流、农林植保、管路巡检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六)元宇宙产业创新培育行动

        抢抓元宇宙快速发展窗口期,前瞻布局元宇宙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前沿技术突破,聚焦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人机交互、物联网、高性能网络等元宇宙底层基础支撑技术的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力争在元宇宙基础技术相关领域形成一批引领性、颠覆性基础技术创新成果;探索解决元宇宙多维技术叠加性应用路径问题,促进元宇宙多领域应用场景建设,依托苏州工业基础优势,打造以“工业元宇宙”为特色的元宇宙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加快构建形式多样的元宇宙产品形态及商业模式。强化元宇宙头部企业引育,推动元宇宙产业赋能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以元宇宙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提升,打造苏州数字经济新优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6 元宇宙产业培育重点工作

        1.加强硬件赛道布局。依托苏州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规模优势,围绕处理器芯片、显示技术、物联网设备、人机交互设备零部件等产业链硬件层加大纵向布局,加快发展 AR/VR 等虚拟现实终端,优化表情识别、定位追踪、智能交互等功能,增强产品易用性;支持裸眼 3D、浮空投影、空间成像等全息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优化智能终端性能体验。

        2.拓宽软件赛道领域。依托苏州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影响力和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产业优势,加快拓宽元宇宙领域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渲染引擎、虚拟人、SDK、电子游戏、虚拟空间构建等产业链软件层细分领域,加快研发平面设计软件、矢量设计软件、视频编辑软件、3D 建模软件、低代码编程引擎等软件工具;加强人工智能数字内容生产技术研究结合行业应用需求,着力发展城市信息模型、建筑信息建模、数字李生数字沙盘仿真等行业解决方案。

        3.促进应用赛道发展。加快元宇宙与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实体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元宇宙技术在工业、文旅、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建设智慧感知、跨越时空、虚实共生的数字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逐步完善数字资产、数字艺术品、数字影视版权等合规交易机制,鼓励参与元字宙内容制作、分发、交易等过程;加强 IP 培育与保护,探索建立以数据安全和数字身份认定为核心的数字信任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形成活跃的内容创造者经济新业态。

        4.打造工业元宇宙示范标杆。支持重点企业加强工业软件攻关,围绕数字李生、图形交互、机理模型、数据分析模型、测试环境等领域形成突破成果,支持面向底层通信协议、模块化柔性制造设备、实物维度仿真平台、全链路监控调度平台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联合创新,构建数智化工业级应用;加快建设基于多维感知、实时逆向建模等技术的智能制造通用工业元宇宙服务平台,加强研究工业元宇宙标准规则,推动数据、协议和规则统一,实现互联互通;遂选具备优秀服务能力的本土工业互联网服务机构,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深化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

        5.探索构建元字宙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安全芯片、可信计算、量子通信等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覆盖终端、网络、云、应用的数据安全服务与保障能力;探索数字身份支撑体系,针对虚拟空间中的空间坐标、用户信息、信用证书等对象信息,构建体系完整、兼容性强、适应复杂流程的虚拟空间数字身份标识解析规则;发挥区块链在数据共享、价值流通的支撑作用,打造城市级数据与数字资产基础设施: 加强对产业风险、金融风险、伦理风险的研究,探索建立伦理基础、评价系统、预警机制与行业基本共识。

        (七)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行动

        统筹全市5G、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工业互联网、超算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推进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发展,依托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提升苏州数据中心整体规模;立足昆山国家级超算中心、苏州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础,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推动政府数据有效利用,实现数据共享、开放及融合应用,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持续推动工业制造领域企业“上云用平台”,汇集更多企业数据资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7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作
        1.推进 5G 和宽带网络建设。加快 5G 独立组网建设,在实现 5G 网络全覆盖基础上,推动在生产制造、公共安全、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建设

5G专网。推进建成区及各工业集中区“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达成千兆城市评价指标。推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高带宽应用融入生产生活,打造形成典型行业千兆应用模式示范。

        2.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支持多行业累计建设 15 个以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形成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业互联网赋能体系。

        3.优化智能算力布局。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建设,加大全市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面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等应用需求构建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智能底座

        4.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城市和行业的人工智能“数据底座”建设和开放,采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提供数据开放服务。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对个人信息、商业秘密、行业重要数据等依法予以保护。探索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新应用场景,逐步扩大数据要素市场覆盖产业范围和数据类型。

        (八)产业高端人才引育行动

        坚持产业揽才、平台引才、载体盛才、协同链才,构建完善人工智能人才体系。充分发挥苏州产业基础扎实、科研院所众多优势,针对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对中高级研发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优化人才政策,大力引育相关紧缺高端人才,鼓励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来苏开展技术攻关及科研成果孵化落地;鼓励在苏高校持续加大人工智能专业招生录取及培养输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产业发展和落地应用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市场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实训基地等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细分

领域人才培训,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流程管理、机器人维护、数据采集标记等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8 高端人才引育重点工作

        1.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纳入市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围绕算法工程师、机器工程师等产业紧缺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汇聚全球顶尖人才,培育一批本地高端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2.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支持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东大苏州校区南大苏州校区、常熟理工学院加大人工智能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建好人工智能专业,扩大我市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输出供给。

        3.推进校企产才融合。探索建立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专业学位联合培养机制,布局建立 2-3 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培育面向人工智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九)产业生态发展优化行动

        落实市级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在企业引育、技术创新、场景应用、供需对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增强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鼓励各板块配套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专利池,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持续举办人工智能领域重大展会、高端论坛及创新创业赛事,吸引优势产品和优胜项目落地苏州。强化苏州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持。鼓励苏州人工智能联盟、协会、学会等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交流、区域创新合作、产业研究、产品推广等产业服务工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专栏9 产业生态发展重点工作

        1.举办行业重大活动。持续举办“全球人工智能产品与应用博览会等人工智能领域重大活动,展示苏州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提供交流对接平台,吸引更多人才和项目来苏创新创业。

        2.承办大赛挖掘项目。结合每年度省级“ 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积极对接主委会在苏设立人工智能领域大赛专场,组织各地优秀初创项目报名参赛,积极挖掘吸引优胜项目在苏州落地孵化。

        3.加强资本支撑保障。强化苏州产业引导基金等政府基金引导作用撬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力度。拓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渠道,优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融资体系。

        4.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服深度合作,培育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分级分类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意识强、技术创新程度高的创新主体。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布局。用足用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和苏州知识产权法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5.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筹备成立苏州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搭建企业之间开发合作的创新协同平台,加强协会、联盟等服务机构建设,优化产业服务工作;推动构建市区多级产业专项政策,引导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编制发布年度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宣传推广苏州人工智能发展经验及成效,增强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业影响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形成联动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抓好规划方案、重点平台载体、重点项目推进落实,形成一体化协同推进产业发展机制。持续推动苏州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运作,为产业发展重大事项提供指导意见和决策支撑。加强市区联动、政企协作,形成多方合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二)加大政策支持

        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力争获得更多国家、省项目和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统筹全市工信、科技、金融、人才等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应用场景示范、高端人才培养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各市(区)结合实际,灵活出台相应配套支持政策。

        (三)营造宣传气氛

        加大人工智能科普宣传力度,推进苏州市青少年数字公民培育计划,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应用水平;积极举办智博会等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展会,提升行业知名度;遴选发布并推广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典型案例,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加强与各类媒体深度对接,宣传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应用场景示范等工作成效,营造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延伸阅读
根据标签自动聚合以下内容